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38|回复: 25

老道外(转自风的颜色) [复制链接]

authicon70501 发表于 2009-3-4 14:26:46 |显示全部楼层

道外的街道狭窄、悠长,过去的街,今天的巷,使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也搞不清个中名堂。4078一声出发16个人纷纷躲在雨伞下,穿过景阳街(曾用名许公路),开始了徒步感受文化传承---老道外寻踪活动。

南勋街正在修路,刚铺过三合土的路面,在抽丝小雨的关照下,有些湿滑,但并不泥泞。照过合影,我一边走着,我一边凭着记忆前人的讲述和查阅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这条街的故事。南勋街的西头过去是与"荟芳里"齐名的"桃花巷",解放前曾是哈尔滨著名的红灯区。大小妓院鳞次栉比,灯红酒绿,歌韵悠扬,花街柳巷,乌烟瘴气。五十多年过去了,这里成了贫民窟,八、九平米的小屋挤住着老少三代,七、八口人早已司空见惯了。我们挑选了一个圈儿楼轮廓稍显完整的院落,决定深入院内踏察残花败柳,寻觅芳楼遗艳。抓狂在前面领路,十几个人一字排开,雨伞忽高忽低躲着横七竖八、高低错落的电线,像耍累了的舞龙,慢而有序。圈儿楼分内外三个院落,外院又分左右两个院落,分别成正、反字。穿过拱形门洞,进入中间的院落,这里是典型的圈儿楼,窄小的门窗,相通的楼梯过廊,虽然破旧不堪,依然可见昔日青楼旧痕。再进一个拱形门洞,便是幽静的里院,这个院儿窗户和门较前两个院子稍大一些,楼梯过廊的装饰木刻也比较考究,可见这里曾是等级较高的名花艳媛的栖身之处。

authicon70502 发表于 2009-3-4 14:27: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3 编辑     穿过“桃花巷”,绕过修路工地旁的土堆和隔离板,进入南头道街。头道街南起太古街西头(原裤裆街后改名天一街),北至江沿。说起头道街,不能不提“裤裆街”。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成“人”字形,形成于1870年左右,是哈尔滨最早的商业街。这条小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里,另一条通往道外江边的渡口,这便是头道街。从那时起头道街便商贾云集,在中央大街形成之前,这里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最时髦的毛皮、呢绒、香水、首饰、杂货汇集于此。过去的繁华不过是史料记载而已,我记忆中第一次到头道街是1975年。在那个年代,过年是孩子们数着剩余几张阳历牌的最强烈念想,过了元旦,进入腊月,年就不远了。那年的“小年”前两天的早晨,全家人正围着炕桌吃饭,离家六年的姐姐背着一袋子面,拎着一个大旅行包跌跌撞撞地闯进家门。姐姐放下手上的东西,摘下毛茸茸的皮帽,还没顾得上脱下军大衣,就和妈妈抱在一起乌鸣着,妈妈哽咽了两声,泪水顺着脸颊流淌。爸爸手中的窝窝头停在嘴边许久许久,尽量仰着头,控制着湿润的眼角……,此刻空气似乎是凝固了,我呆呆地坐在炕上,看着姐姐却怎么也想不起她从前的模样。姐姐回来了,从前的同学、现在的战友不时地来我家串门,她们相约去头道街去逛年货市场。我缠着姐姐也要去,这样我便有了第一次去头道街的经历。那时候的年货市场从南勋街摆到靖宇街,全区的大小商店均在年货市场出摊床。各商店把凭票供应的鸡、鱼、冻豆腐拿到年货市场,质量稍好一点的副食品,片刻之间抢购一空。市场上出售最多的算是年画和鞭炮,姐姐挑选了几张鱼、农家丰收和铁梅的剧照年画,给我买了四包一百头的鞭炮,拽着我跟着人流挪到靖宇街。这就是我第一次逛头道街的经历,那年也是我放鞭最多的一年。

authicon70503 发表于 2009-3-4 14:27:3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4 编辑       随着城市的发展,百年老街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沉疴斑驳的老街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这条老街能查到资料的比较有名的老房子有三座。一个是坐落在南端的白黄相间的二层楼。这座浮雕精美气势恢宏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原来是哈尔滨有名的“内全兴金银首饰店”,原建筑外有一道铁艺隔栅,也许为了防范“胡子”,也许为了显示华贵。房檐下装饰着象征着平安福瑞的荷叶和象征隆盛攀升的葡萄,雕塑工艺精湛,手法细腻,堪称建筑艺术精品。这座建筑是头道街最近美、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坐落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口纯化医院是1916年建的砖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建筑师借鉴巴洛克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并运用中国民间图案花型装饰的典型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这里是傅家甸最大的“同义庆绸缎庄”,三十年代发展成为与“大罗新”和“同记”齐名的“同义庆百货商店”,原本生意兴隆的“同义庆”与其他民族资本一样,终究逃脱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压榨,无奈地倒闭破产。北头道街97号(?)的四层楼原是民族资本家武百祥创办于1921年的“大罗新环球货店”,专门经销进口香水和高档日用品,号称“货物美备,独一无二之商货店”。“大罗新”在经营上突出了一个"新"字,不仅修了"洋门脸",而且室内设有电梯,力求与外国百货店相仿。“大罗新”开业不久就成为全国10大环球货店之一。当时盛传"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电梯送上楼,满眼西洋景"。

authicon70504 发表于 2009-3-4 14:27: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4 编辑        头道街老房子的北头是张包铺胡同。顾名思义,这个胡同是因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张包子铺而得名。张包子铺的排骨包子是与“范记永”的三鲜馅水饺、“老仁义”牛肉蒸饺和“宝盛东”的圆笼鸳鸯蒸饺齐名的老哈尔滨的名吃。哈尔滨人喜欢吃“包馅儿”,与早期到哈尔滨山东、河北、山西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现在的张包铺胡同仍有一家“张包铺”,门面较小,像我这样的大个要低着头、猫着腰,进门先下两蹬台阶,才能充分展现身高。穿过张包铺胡同,到了北二道街,向北约五十米,又有一条“鱼市胡同”,这是哈尔滨最早的“河鲜”市场,这里临近江沿码头不远,又地处繁华闹市,是船家开货的理想之地。提到胡同,不能不说一下道外的街、巷、胡同。老道外东起“四家子”(今十八、十九道街),西至国境街、“西门脸子”(景阳街、承德街),南抵南岗下坎儿,北到江沿。以贯穿东西的靖宇街为中轴,南北向有二十道街。街与街之间胡同、小巷相连。道外的街是早期形成的,路面狭窄,能错开两挂马车的路叫“街”,比“街”狭窄的能错开独轮车的道叫“巷”、“胡同”。与“路”不同的是“街”、“巷”、“胡同”边上都有房子。老道外人口稠密街道均用“街”、“巷”、“胡同”起名,后来扩展到“国境街”以西至铁道人烟稀少的“西门脸子”外,形成了通往道里的“南马路”、“双合盛”面粉厂前的“中马路”、通往“八区粮库”和“天兴福”第四面粉厂的北马路。至于“巷”和“胡同”,道外有多少,如何划分,我无从考究,但是“胡同”一词的来历,经过查阅考证资料,出自北方的蒙古、女真等民族语言的“水井”,大致是“huto”的读音,井泉是居民生命之源,引申意为居民居住的地方,后又被北方地区称狭窄的街道为“胡同”。“巷”是地地道道汉语,江南多用“巷” 称狭窄的小街。北方随着人口的迁徙,文化的交融,“巷”和“胡同”混用。道外的“巷”和“胡同”与通常街道的命名规则一样,有以作坊店铺命名的,如“张包铺胡同”、“染房胡同”;有以市场命名的,如“鱼市胡同”、“新市巷”;有以人物命名的,如“同发胡同”;还有以引申含义命名的,如“桃花巷”。

authicon70505 发表于 2009-3-4 14:28: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5 编辑       老道外的“巷”和“胡同”保存最完好的当数在南头道街的新市巷、仁义巷和染坊胡同。新市巷当年基本上都是帽铺,几乎家家做帽子。仁义巷几乎都是做鞋的,当年的老字号依稀可见,风雨的剥蚀已经需要费力去辨认。染坊胡同是做成衣的,长袍马褂似乎还挂在窗子的后面。现在仍有技术高超的的手工裁缝从事着古旧而又传统的手艺行当。清一色青砖小楼的胡同两边都是闸板窗,油漆脱落的闸板,木纹间泛着青白的风月,如今已经变成了城市的历史。在雨中,站在胡同口,你会以为自己走在上世纪初的土地上,或者是来到北京前门的大栅栏。胡同里的人生活得从容不迫,没有因为时光的逼迫而显得过于奔波。望着深深的小巷,如果恢复小巷两边的过去,业务员都穿上长袍、马褂,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随着城市的发展,“巷”和“胡同”将与我们渐行渐远,或许有一天,只能在史志中查找记载下来的“巷”和“胡同”。 北二道街与升平街交口的红砖三层楼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傅家甸最大、最豪华的旅店之一“中华栈”。 “中华栈”是当时全国连锁的旅店,在北方很有名气,大连、青岛、烟台都有分号,哈尔滨有两家“中华栈”,一家是位于道里西三道街4号的“中华栈”,曾停留过赴苏联出席国际会议的早期******************员俞秀松,另一家就是道外的“中华栈”。关于道外“中华栈”的资料我没有查到,以前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讲,当时老道外手工业发达,有许多跑供销,等着拿货客商住在“中华栈”,相当于现在的各经销商驻哈办的写字楼。

authicon70506 发表于 2009-3-4 14:28: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5 编辑       “有升平街是不是还有歌舞街?”英楠调侃地说,“有!那边北市场舞台、剧场多的是”,我半开玩笑过指着东北方向。沿着升平街向东下一个街口是北三道街北头,向南望去北三道街小市场似乎是哈尔滨绝无仅有的,只有在道外能够见到的,没有现代符号的街景。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那种忙碌与急促,完全是一种闲适与松散,与无处不在的老建筑构成了一幅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景象。如果不是看到行人的现代装束,你也许会觉得自己一失足掉进了时光的陷阱,回到了从前。过去北三道街是达官显贵们潇洒的地方,烟馆、当铺、影院、书场、饭馆、茶楼一应俱全。哈市有名的“大陆烟馆”,坐落在北三道街。当年,解放军上楼抓烟馆老板陆振民时,碰上陆振民下楼。解放军问:陆振民在哪里?陆振民回答:在楼上。解放军上楼的工夫,陆振民转身逃之夭夭,后来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在上海将其抓获镇压。“正阳楼”坐落在北三道街南段的路东侧,对面的老楼的前脸浮雕着两只小动物,一位年近五十岁的老大姐说上面雕着是狼。以前听这街上的一位老人说,房上原来有两个狮子,文革时被红卫兵砸碎了,理由是这两个狮子无疑是向劳动人民张开血盆大口。以前我进过院里,里院原本雕梁画栋的一圈楼檐已经残破,用宽窄不一的木条子钉着。老房子本身就是凝固的符号,或许因为她的过客名垂史册,使她成为受人追捧的名胜,或许因为她的建造者倾心打造,使她成为令人不得不多看几眼的珍品佳作,或许她本来就很平凡,也没有过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更不被人们重视,当突然有一天,她将与人们永久告别的时候,人们才想起她那些从前的平凡往事。

authicon70507 发表于 2009-3-4 14:28: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6 编辑        出了北三道街南口,我们决定寻访南二、三道街哈尔滨市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这片坐落在南起南勋街,北至靖宇街的南二、三道街的建筑群,仅南二道街两侧就有39栋建筑,多是一层为商服、二层为住宅的砖木结构楼房。这些建筑体现出西方建筑史上的巴洛克风格,窗户比例推敲得非常好,设计手法也是欧式的,但浮雕装饰和庭院的内部空间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形式。装饰浮雕多是象征平安富贵,吉祥如意,兴旺昌盛的花、鸟、兽、图腾和符号。庭院空间是双层四合院,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圈楼"。有天桥、天井、回廊,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民俗特点:肥水不流外人田。每座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有的是杂货店,有的是丝绸庄,有的是烟草店、有的是浴池……,有资料记载的是位于南二道街19号大院的原“仁和永”丝绸庄。“仁和永”是烟台"仁和永"丝绸庄设在哈尔滨的分号,主要经营布匹丝绸,兼做西装向外地批发,生意非常兴隆。它的建筑面积为1396.63平方米,有4栋砖木结构的建筑,始建于20世纪10~20年代。至今保存完整。据记载,"仁和永"丝绸庄大院临南二道街的房屋,南半部分租给了一家鞋铺,北半部租给了一家帽子铺,临南三道街的房屋,一层是"仁和永"的营业厅,二层是仓库。大院南侧房屋,一层中间部分是粮库,其余部分是店伙计宿舍。现在还保留有"仁和永"绸缎庄十几封营业时期的繁体字信件,其中有开业时阿城、山东省黄县等地发来的贺信,买卖往来的账目、名片,有子女问候父母的家信,有一张发黄的"仁和永"老板的照片。

authicon70508 发表于 2009-3-4 14:28: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6 编辑       在南三道街我们寻访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大院。进入南三道街43号院 ,院内三层建筑呈对称分布,正面和背面的楼梯成菱形互相对应,二、三层的回廊呈环状,站在院子中央环视四周,再望着灰蒙蒙的天,很有“坐井观天”的感觉。我端着相机正要拍照,三楼正面回廊有一赤裸着上身、叼着牙刷的男子闯入镜头,我正调整焦距,赤身男子好像发现什么急忙转身躲进门里。Sassy007夸奖着“自恋狂”的拍照姿势,自己也不愿放过与百年老房子合影的机会。走出大院,我回头看了一眼三楼回廊,还想看到那个赤身男子与这个院落正常生活的景象。我生活在道外三十年,也算是了解道外人的生活。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家境好一点的青年人休息礼拜天儿能睡个懒觉、洗几件衣服,再去澡堂子泡个澡或者看场电影,比起那堕落的“大世界吃个饱,温泉浴池泡着澡,荟芳里来个倒”老道外,算是相当有品位了。

authicon70509 发表于 2009-3-4 14:29: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7 编辑       靖宇街虽然一部分老建筑遭到破坏,但仍然保留着老街遗韵。老鼎丰、同记、世一堂、亨得利等近百年的老字号依然健在。据《哈尔滨史志》记载,哈尔滨的老字号80%在道外。这次寻访,仅选择了靖宇街两侧几家老店。坐落在靖宇街与南三道街西口的“老鼎丰”,传说乾隆二下江南品尝绍兴一家果匠铺的美味点心之后,钦赐 “老鼎丰”字号。 民国初年,浙江绍兴人王阿大、许欣庭来到哈尔滨,办起了前店后厂的"老鼎丰南味货栈",经营南方风味的干鲜食品和小批量生产点心。 老鼎丰的点心一直以制作精良而著称,点心出炉后直接摆上柜台,店里每每有排队等出炉点心的顾客,这成了老鼎丰点心的义务广告,招来了众多的顾客。当时,老鼎丰的各式月饼和槽子糕、长白糕、芙蓉糕,深受欢迎。就是现在的川酥月饼、百果月饼也是令哈尔滨人称道的美味。北三道街靠近靖宇街口的“正阳楼”创建于1910年,以生产风干香肠、松仁小肚而著称。正阳楼的创始人王孝庭,原本在北京“福星斋”(酱肉铺)学徒。1909年,王孝庭来到了哈尔滨,先是帮旧友宋文治卖肉。后来他们租得一栋门市楼房,开起了"京都正阳楼"将肉铺。1915年,买下这栋楼房,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顾客徐鼎臣毛遂自荐为正阳楼题写了牌匾,金字黑地"正阳楼",上边还有"京都"两个小字,从此正阳楼成为哈尔滨家喻户晓的老字号。

authicon70510 发表于 2009-3-4 14:29:2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杉 于 2009-3-4 14:38 编辑       靖宇四道街的"同记"商场是武百祥从小杂货铺做起,迄今有百年的历史的老字号。武百祥在“大罗新”取得成功后, 于 1927年在靖宇街新建同记商场。新型的建筑,宠伟壮观,著名书法家刘文玠(号:天台山农)书写了“同记商场”四个楷书大字,书体端庄淳朴,凝重厚实,苍劲挺拔,堪称“书成一景”,深受赞誉。同记商场的正门两侧的橱窗是从比利时定制的特大玻璃,高4米宽7.4米是全国最大的橱窗。同记商场装潢之讲究,设计之新颖,气势之恢宏,成为靖宇街的一道景观。商场开业后,门庭若市,游人与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使竞争者望尘莫及。靖宇六道街口的"亨得利"也颇有一段经历。民国初年,因 "亨得利"生意兴隆引起英商经营亨达利钟表眼镜店的不满,遂以"亨得利"影射、效法亨达利字号,官司打到南京高等法院,最后"亨得利"打赢了官司。亨得利一直坚持经营高、中档名牌钟表眼镜,久盛不衰。当时,哈尔滨人以购有"亨得利"钟表眼镜而成为一种炫耀。 “同记”商场东侧的"世一堂"创建于1903年,二十年代以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的高级滋补良药"鹿角胶"蜚声遐迩,在海外旅居华人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久享"里有同仁,外有世一堂"的盛名。 哈尔滨的世一堂,原是吉林世一堂老号下设的分号,最初叫"天一堂”后改为“世一堂"。关于改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有一天,一位须发银白的老道,来到天一堂门前留住脚步,仰头对"天一堂"匾额端详了一阵子后,走进店堂,要找店掌柜。店伙计迎接了老道,说店掌柜不在店里,有事可为传达。老道说"天一堂”天上没有地上还是可以有的。还是叫“世一堂”为好,说着写罢“世一堂”三个大字飘然而去,连个落款也没留。店掌柜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再看看三个大字,刚劲丰满,意韵非凡,感到济世救民才是药铺的生存之道,便换上金字黑地的"世一堂"匾额。 “同记”商场对面是一片新建筑,原来这里有一个很深很深的大院,是哈尔滨大恶霸姚锡九房产。姚锡九原本在傅家甸做小生意,稍有积蓄后,凭借与政界、商界的关系,做起投机生意。有关姚锡九水淹修桥工人,侵吞抚恤金,聚敛财富的时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898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他乘修筑松花江大桥之机,当上大把头。江桥桥墩将要竣工,他令其下属把闭水管抽出,将水下的工人全部淹死,从每个死者身上剥削了600元抚恤金。另一个是我在《松花江三桥穿行漫记》所叙述的发生在1928年对大桥进行维修时,令人将水下“沉箱”的排水管抽出,使得在水下作业的几十名工人死于非命。我倾向于后者,根据考证推断,1898年修筑松花江滨州铁路桥时,桥姚锡九17岁,不可能当上大把头;假如发生在那一年,正是清光绪年间,修路权控制在沙俄手中,哈尔滨还没有报纸,不具备事件传播的基本条件。据此可以断定,事件发生在1928年对大桥进行维修时。1922年,姚锡九雇凶杀害了在哈尔滨作艺的著名河北梆子演员元元红,一时轰动全国。元元红被害也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因社会误传元元红与姚锡九宠妾三荷花有染,被姚锡九杀害。另一说是姚锡九看中了元元红的妻子,竟雇凶暗杀了元元红,强行将其霸占。恶贯满盈的姚锡九还活埋过修老巴夺下坡台阶七名拉土的工人,开枪打死过来领工资的工人代表。他靠巧取豪夺,剥削工人,发了横财后,到处置买房地产。仅道外就有18个姚锡九大院,几乎所有的街巷都有他的房产。此外,他与另一恶霸李九鹏合伙开设了烟馆、妓院、赌局,坑害群众,勾结日伪,充当汉奸。1946年7月10日,哈尔滨市民主政府召开公判大会,11日在道外公园(今靖宇公园)被处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4-6-18 01:13 , Processed in 0.04942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