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户外网-龙江户外-灵佳网-曾经的足迹-灵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9|回复: 8

生态学野外考察需要什么?(转自http://eco.nefu.edu.cn/default.htm) [复制链接]

authicon91152 发表于 2009-4-20 20:01: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呼吸. 于 2009-4-21 08:47 编辑

生态学野外考察需要什么? 很多同学对生态学很感兴趣,尤其是一提到野外考察,往往很兴奋,都要跃跃欲试。毕竟探险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步入遮天蔽日的森林、踏上鸟语花香的原野,跟旅游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怎么说呢,一只老虎,被关在笼子里,你可以欣赏它,要是这只老虎在山里让你遇上了,你要是还有欣赏的心情,就太伟大了(当然欣赏死虎不算)。什么意思呢?无非是告诉大家,野外考察并不是象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轻松。
      真正要进行生态学考察,你不仅要完成考察任务,还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安全,各种各样你想象不到的问题(甚至危险)可能就在前面等着你。常言道,有备无患。如果你赤手空拳“进山”了,对当地自然情况一无所知,缺少必要的野外生存常识,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遇到麻烦。那可不是逞能的地方。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年轻的学者独自一人背包踏遍青山。那时兵荒马乱的,交通、住宿条件太落后,不过毕竟依靠自己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敬业精神令人赞叹。在80年代去野外实习的同学也有走丢的,在山里迷了路,走了大半夜,没丢的老师学生们半夜出动,打着手电筒上山大呼小叫地找—当然找不到。走丢的同学后来走到别的林场去了。有的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地貌相似,走不多远就把你给转蒙了,何况还有时常报道的神秘谷、“干饭盆”等等,前一段在长白山还丢了几个记者,后来不错还活着回来了,惊动了好多人上山去找。
     不要相信小学时学过的在山里辨别方向的常识,什么年轮宽窄的,你知道南北又有什么用?过去有个说法,如果在山里走丢了,就找一条小河,顺着小河往山下走就能走出来。就怕你在山里转圈,转个没完,天黑了,体力消耗尽了,精神崩溃了,就难说了。我们在90年代到长白山调查,6个人从公路边钻进红松原始林没多远就迷路了,那个地方地形平坦,大树参天,看哪儿都一样,还能听见汽车声,就是干着急出不去。转了一上午才出来,要知道这些人都有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还迷路呢。后来再进原始林,干脆拉一根红塑料绳,一端绑在路边,牵着绳走,回来时沿红绳出来。出来时总怀疑红绳的方向不对,但是毕竟红绳能把你正确引出来,你看,人的方向感很不可靠。 说了这么一大堆,无非是想说明,进行野外考察也好,旅游探险也好,一定要慎之又慎,以人为本嘛。要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多年考察经历,你要去野外考察,要事先了解当地的一些自然情况,比如当地的地形,山坡是不是很陡,有没有悬崖,等等。设计好行走路线。专业人员都要事先察看有关地区的地形图和植被图、河流、道路等图件。如果你熟悉各种植被类型状况就更好了,最起码你知道在什么林子里走比较容易。东北的山都很平缓,北京附近的山就很陡了,到了秦岭、岷江地区的很多地方,你只能望山而叹—太陡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学考察的条件明显比过去改善了。现在如果拥有一台便携式GPS,你再也不用担心回不来,各种野外测量仪器的出现,大大方便了调查人员的工作。你如果不愿用纸笔作记录,可以用录音笔嘛,当然现在还贵一些。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要了解你要经过的地区有没有危险的生物,如熊、毒蛇、蚂蟥、毒蜂等。在东北山区主要的毒蛇是一种小蝮蛇,俗名“土球子”,帽儿山脚下就有不少。齐齐哈尔林校的赵老师就在帽儿山脚下给咬了大拇指,送到尚志市抢救,命保住了,但是大拇指废了。另外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野猪、熊等大型动物种群恢复比较快,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要小心为妙。在南方一些山区,眼镜蛇等剧毒物种恢复也很快,有的蛇颜色是绿的,很吓人的。所以爬山的时候,最好拿一根棍,“打草惊蛇”,据说蛇讨厌烟油,喜欢鸡蛋味。穿长筒靴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办法,至少东北的小毒蛇牙不够长,咬不透。用火、鞭炮等能吓跑“山牲口”,也是好办法。蚂蟥对人不会有多大危险,顶多吸一些血,据说还有某些疗效呢。被蚂蟥叮后,不会感觉疼痛,麻醉效果是很好的。有一些生态学界先生到海南热带林调查,中午到一块林间空地想休息一会儿,忽然听到周围有异样的声音,仔细一看发现不妙:成千上万只蚂蟥正在包围他们。南京林大的一位老先生很庆幸自己没有被蚂蟥叮咬,晚上回到住地一脱鞋,发现脚上叮着13只蚂蟥,鞋子里的血水哗一下洒了一地。当年杜聿明兵败缅甸,很多将士在热带林和沼泽里被大蚂蟥吸尽了鲜血。当然大家不要害怕,蚂蟥只有在亚热带以南地区才会有,如果你去那些地方,尽量穿专门制作的长袜,可预防蚂蟥爬到腿上,当然沟里的水一般别喝,把蚂蟥的卵喝进去就麻烦了。不过毒蜂可千万不要小瞧,一旦捅了蜂窝,就可能会被蜇成一个大馒头,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被蜂子蜇的滋味可真难受,所以要留神。
      在东北山区考察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草爬子。这种小东西是一种螨类,携带森林脑炎的几率是万分之几,也有人说是千分之几。不管几分之几,谁要摊上了总不是好事,很容易致人死亡。这种小东西落到或爬到人身上就开始找合适的柔软好下口地方,一旦咬住就不撒口了,最后吸满了血,撑的很大,象一个黑葡萄。很多去野外实习的同学都挨过咬,防不胜防。我也没办法,草爬子一般不叮我,但有一次在凉水林场调查时,左右手臂上被叮了很多,象两排纽扣。草爬子一般在5、6月份比较多,特别是在云冷杉、落叶松林下。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每次考察回来后都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草爬子。 此外还要记住:带上必要的药品、防蚊油等。
      至于有人提到的野营帐篷,我只使用过几次。不过不是在野外过夜。在深山老林里支一个帐篷,谁敢睡觉?不怕被野猪拱了,黑熊拍了?我们使用帐篷是在野外调查时午餐,不过很不舒服,小帐篷钻进6、7个人,成了臭脚丫子聚会。目前道路密集,交通方便,不论到哪里调查都可以找到住的地方。 还有,如果真的需要到危险的地方考察(野兽出没、泥石流频发地区等),除了做好必要准备之外,最好买一份保险——想的长远一些。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明白了,要想进行远程野外考察,你至少需要掌握必要的植物地理学、生态学知识,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拥有必要的仪器设备,还有火柴、刀、创可贴、食品、水等东西。这样你才能有保障地去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authicon91195 发表于 2009-4-20 20:47:57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漫漫看

authicon91201 发表于 2009-4-20 20:57:54 |显示全部楼层
坐板凳看

authicon91202 发表于 2009-4-20 20:58:27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authicon91237 发表于 2009-4-20 21:59: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落花有余香 于 2009-4-20 22:02 编辑

生态学野外考察需要什么?

不仅要完成考察任务,还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安全,

如果在山里走丢了,就找一条小河,顺着小河往山下走就能走出来。就怕你在山里转圈

东北山区主要的毒蛇是一种小蝮蛇,俗名“土球子”,帽儿山脚下就有不少。

在东北山区考察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草爬子。这种小东西是一种螨类,携带森林脑炎的几率是万分之几,很容易致人死亡。

                                               草爬子    一般在5、6月份比较多,特别是在云冷杉、落叶松林下。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每次

                                               考察回来后都要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草爬子。 此外还要记住:带上必要的药品、防蚊油等

要想进行远程野外考察:你至少需要掌握必要的植物地理学、生态学知识,

                                了解当地的自然情况,

                                拥有必要的仪器设备,

                                还有火柴、刀、创可贴、食品、水等东西。这样你才能有保障地去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认真的学习了,谢谢!

authicon91239 发表于 2009-4-20 22:00:33 |显示全部楼层

authicon91405 发表于 2009-4-21 08:33:16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

authicon91954 发表于 2009-4-22 10:32:27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深刻的领悟

authicon92279 发表于 2009-4-23 07:12:30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方向感很不可靠

我就经历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电脑版|黑龙江户外网曾经的足迹-龙江户外-灵佳网- ( 黑ICP备15006447号-2 )

黑ICP备15006447号-2

 站长微信号:h9999ha

GMT+8, 2024-6-17 14:30 , Processed in 0.04246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